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最新发布 最新发布
广西壮族三月三唱山歌_广西壮族三月三歌词
tamoadmin 2024-09-07 人已围观
简介1.又是一年三月三歌曲原唱2.广西尼的呀是什么意思3.广西壮族三月三黑板报内容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0世纪5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
1.又是一年三月三歌曲原唱
2.广西尼的呀是什么意思
3.广西壮族三月三黑板报内容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0世纪5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美丽富饶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高烈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加,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顿时,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不过,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壮人“迭相歌和,含情凄婉,……皆临机自撰,不肯蹈袭,其间乃有绝佳者。”这里所说的就是男女青年聚会的歌圩。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
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寻找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有比较合适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答应,就唱“询问歌”;彼此互相了解,便唱“爱慕歌”、“交情歌”;分别时则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比喻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歌后接触,建立一定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歌外,还举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有趣的碰红蛋,热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又是一年三月三歌曲原唱
“ 三月三 ”是我国多个民族的 传统节日 ,其中最为盛行的地区为我国 广西 壮族 自治区。那么大家知道三月三具体是什么节日吗?接下来我们一起和 老黄历 来看看有关于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由来吧!
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在广西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有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
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抛绣球主要是,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歌节是民贸的盛会,也是弘扬 民族文化 的盛会。1985年,区人民将三月三定为广西的民族艺术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风俗由来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着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广西尼的呀是什么意思
《三月三》是一首中文歌曲,原唱是李谷一。歌词如下: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
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
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笑开眼
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长的线
风筝带着天真的笑声,和白云去做伴
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
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
如今每逢春风暖,常念三月三
还有画着小鸟的风筝,和那小伙伴
风筝懂得我的心,朝我把头点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把我陪伴
风筝懂得我的心。朝我把头点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永把我陪伴
李谷一的个人经历
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云南昆明,祖籍湖南长沙,毕业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中国女高音歌唱演员。
1961年,李谷一被选入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成演员,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1964年,主演花鼓戏**《补锅》。14年,李谷一调入中央乐团成为独唱演员。1983年,携其歌曲《乡恋》亮相央视《春节联欢晚会》。
1988年,李谷一被列入美国传记学会编撰的《世界杰出名人录》。1991年,李谷一获文化部“优秀演员奖”、“新曲目优秀奖”。1996年,调入东方歌舞团,担任党委书记、第一副团长。2003年,李谷一参加沈阳市庆“七一广场”文艺晚会。
2004年10月,担任南京“梦里秦淮”全国歌手唱秦淮大赛晚会评委。2005年,李谷一在美国纽约、波士顿、费城等地举办巡回演唱会。2008年2月,李谷一参演东方卫视《春满东方爱心飞扬》春节晚会。
2019年2月4日,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刘和刚、王莉、汤非演唱歌曲《难忘今宵》 。2021年2月12日,参加《2021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与刘和刚、霍勇、伊丽媛、张心心演唱歌曲《难忘今宵》。
广西壮族三月三黑板报内容
广西尼的呀是广西好广西美的意思。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广西尼的呀》为歌手于添琪演唱,歌词:尼的呀,尼的呀,美丽的广西谁能不爱它《广西尼的呀》是广西“壮族三月三”的主题曲,作品一经推出就“唱红”了广西人的朋友圈,被誉为广西新的文化名片。
说到三月三大家首先想到肯定是那漂亮的五色糯米饭吧,除了糯米饭以外就是竹竿舞也是很吸引人的了。那么大家了解三月三吗?下面是广西壮族三月三黑板报内容,欢迎参考阅读!
广西壮族三月三由来
农历三月初三,俗称“三月三”,是壮族人民举行歌圩的日子。因此,又叫歌婆节(歌舞节)。
“歌圩”,是外族人给壮族定的汉名,壮语叫“欢龙垌”,意思是到田间去唱的歌;有的地方叫“欢窝敢”,意为出洞外唱的歌。因为过去壮族人很少建寺庙,神像都放在岩洞里。岩洞里是神圣的地方,必须保持肃穆,只有到岩洞外才能放声自由歌唱。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这句在广西流传的山歌歌词,说明壮族歌圩节的起源,和歌仙刘三姐有着密切的关系。
据说刘三姐是唐朝人,出生在广西宜山一个渔民家里。从小爱唱山歌,成年以后容貌美丽,出口成歌。附近有个财主莫怀仁想强抢刘三姐与他成亲,刘三姐誓死不从,莫怀仁叫人把刘三姐抛入河中。刘三姐顺水漂流到柳州,幸被搭救,生活在鱼峰山下。乡亲们闻讯,纷纷赶来学歌。后来她与一青年猎人结为夫妇,就一直在这里传歌。莫怀仁得知后,又勾结官府,把刘三姐夫妇抛入鱼峰山下小龙潭。半夜,月明星稀,当乡亲们把他们两个打捞上来时,忽然一阵清风,只见刘三姐和青年猎人骑在一条鱼背上,一边唱歌一边腾空而去。自此,人们都说刘三姐成仙去了,便把刘三姐称为歌仙。后世的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刘三姐“成仙”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据记载,歌圩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已有壮族“男女盛服……聚会作歌”的记载。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墟”。
每到歌圩期间,青年男女便穿上节日的盛装,云集山头旷野或竹林草坡即兴对唱,相互盘答,歌声此起彼伏。在歌墟中,勤劳智慧的壮族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山歌,使这一传统的民族节日充满了迷人的音韵。
“三月三”民歌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拓展
广西壮族三月三习俗
壮族
三月三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青年男女们对歌、碰蛋、抛绣球,谈情说爱。相传为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而形成的节日,故又称歌仙节。壮族多于三月三来扫墓,通常在三月三时蒸五色糯米饭。
花炮节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侗族三月三,节期为五天。每逢农历三月初一,家家户户便开始准备。
初二,姑娘们相邀到河边捞鱼抓虾,并与小伙子们在坡上备办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们精心打扮后,提上精巧的竹篮,到菜园来满监葱蒜,在泉边用水洗净。她们排成一字长龙,站在水边小路上,羞涩地挥动篮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张望,等待情郎讨取。此时山坡上早已站满了人,里边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后生讨走了篮子。一群穿着整洁青布对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们善意的哄笑中,一个跟一个地走上水边小路。这时,小伙子们当众向意中人讨篮,得到者会迎来一阵"噢噢"的赞叹声,小伙子可与姑娘悄声约定还篮时间。讨不到篮子的小伙子会招来围观者"嘘嘘"的嘲讽声,而后在寨旁山坡上对歌,以歌声继续寻觅知音,一直唱到天亮。这天中午,人们集中在寨中心的场地上欢歌狂舞。
三月初四还要举行盛大的化装舞会。初五下午要为前来观看的邻近村寨的客人举行欢送仪式。
会男女
三月三上巳节中有一种奇特的风俗,即“会男女”。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如壮族、侗族、布依族、水族、低佬族、舍族等民族中,三月三是一个传统节日。
这一天,壮族同胞都赶歌坪,搭歌棚,举办歌会,让青年男女们对歌、碰鸡蛋、抛绣球、谈情说爱。侗族同胞抢花炮、斗牛、斗鸟、对歌、踩堂。布依族杀猪祭社神、山神,吃**糯米饭,各寨三四日内不相往来。瑶族也以三月三为歌节,除唱序歌、散歌外,还唱诉苦歌和谢仙歌。但很少唱情歌。舍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
三月三、踏沙滩
在象山石浦镇流传着三月三踏沙滩的习俗。相传当地农历三月初三前后,地温和水温逐渐升高,浅海辣螺争相爬上滩头繁殖。当地人便在这个季节去沙滩拾螺,由此产生“三月三、踏沙滩”的劳动场景。及至如今在当地已经形成了以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体育、渔业竞技项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杂技节目为陪衬的活动。
广西壮族三月三风俗简介
●五色糯米饭
说起“三月三”,大家首先想到的美食就是五色糯米饭。黑、红、黄、白、紫——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饭呈多种色彩而得名。很多外地人好奇五色糯米饭是如何做出来的,记者近日来到南宁市水街一家老牌粽子店,老板张美芬可是制作五色糯米饭的“专家”。她店里售卖的五色糯米饭多年来特别受食客喜爱,常常供不应求,每逢“三月三”,店里就忙得不亦乐乎。
五色糯米饭看起来很简单,但工序却有些复杂。据张美芬介绍,制作五色糯米饭的原料是红蓝草、枫叶、紫蓝草、黄饭花、糯米。因为所用的材料是纯天然的,对身体有益。
五色中的“红”是来自红蓝草。先把红蓝草在沸水中煮出颜色,再把糯米放入其中浸泡,蒸出的红色糯米饭口味甘甜;“黑”是来自枫叶,先把枫叶打碎,用沸水煮或者浸泡,之后糯米泡5小时以上即可;“紫”是来自紫蓝草,一小把紫蓝草煮10~15分钟就能把水染成紫色,然后再放糯米进去泡5小时左右;“黄”是来自黄饭花,将黄饭花煮或者浸泡出颜色后,然后放糯米进去泡,黄饭花是中药材,上火可以食用。
●艾叶粑
每逢“三月三”,大家在购买五色糯米饭时,会发现艾叶粑也很受欢迎。艾叶粑又称蒿子粑粑,是一道传统的汉族小吃,一般在清明节、寒食节食用。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
清明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艾叶粑是把清洗好的艾叶用水煮后磨碎,加糯米粉揉成面团,放入芝麻花生等馅料,包成一个粑粑,艾叶粑散发出艾叶的香味。
●发糕
发糕算是老南宁过“三月三”的一道特色美食了。据市民陈**回忆,小时候过“三月三”,她都要缠着母亲蒸发糕给她吃。
发糕有焦黄、泥黄、雪白三色,焦**发糕是最传统地道的做法,后两种是随着市场的发展,顾客口味的差异化而演变出的新品种。每逢“三月三”,不少南宁人都会准备一些发糕拜祖祭祀。发糕口感松软香甜,老少皆宜。
下一篇:你快乐了吗_你快乐了吗翻译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