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歌手专栏 歌手专栏

人类的光_人类的光光遇简谱

tamoadmin 2024-09-06 人已围观

简介1.光的传递需要时间,人类肉眼可以看到多远的光?2.人类对色彩的感知是什么样的,存在未知的颜色吗?3.太阳光对于我们人类的作用是什么?4.光是什么,人类是如何解释光的,为什么眼睛可以看到光呢5.光是什么6.人类利用光能做些什么随着我们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我们已经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地球上众多的生物中,唯有我们人类,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随着我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解决了黑夜没有光线的问题。我

1.光的传递需要时间,人类肉眼可以看到多远的光?

2.人类对色彩的感知是什么样的,存在未知的颜色吗?

3.太阳光对于我们人类的作用是什么?

4.光是什么,人类是如何解释光的,为什么眼睛可以看到光呢

5.光是什么

6.人类利用光能做些什么

人类的光_人类的光光遇简谱

随着我们人类文明和科技的发展,现在的我们已经成为了地球的主宰,在地球上众多的生物中,唯有我们人类,站在了金字塔的顶端。

随着我们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解决了黑夜没有光线的问题。我们发明了电能,可以让漆黑的夜空,变得如同白昼一般。

每当到了夜晚以后,地球上强烈的人造光就会出现;虽然我们人类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环境,但我想野生动物们或多或少,还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一、居住在城市及周边的动物

对于绝大多数动物而言,都和我们的先祖一样,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法则。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它们就会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躲藏起来。

有一些动物有着自己的巢穴,它们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就会选择回到巢穴中,度过漆黑的夜晚生活。

当我们人类的灯光,照射在它们家园附近时候,就会让它们误以为天已经亮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会出来活动。

加上很多的动物、昆虫,都有一定的趋光性,所以当这些光源出现时候,也就会影响到它们的生活习性。

二、远离城市的动物

能够长期居住在我们身边的动物,都是一些体型较小,数量较多的动物。对于那些大型的动物而言,在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它们都会选择远离。

而且还有很多的动物,都属于夜间活动的类型。尽管我们的灯光,让城市变得灯火通明,但相比白天的太阳,还是如同沧海一粟。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这类型动物,我们人类活动的灯光,完全影响不到他们的活动轨迹。

因此综合上面两方面情况看来,我们人类的灯光活动,对于部分动物活动,会受到影响。而对于绝大多数的动物来讲,还是不会受到我们活动的影响。

光的传递需要时间,人类肉眼可以看到多远的光?

太阳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人类的可见光和紫外线等人类不可见光组成的复合光。就人类而言只能看见七种可见光,而七种可见光混在一起就是我们看到的阳光,俗称自然光或白光。

光根据不同的频率成不同的颜色,红光是可见光里频率最小,波长最长的光线。红光的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关系,在人眼里它成红色,但若在外星人眼里就不一定是我们以为的红色了。但这种光线的波长、频率这些固有属性还是一样的。

人类对色彩的感知是什么样的,存在未知的颜色吗?

光线的传递需要时间,当我们观察一个物体时,并不是观察物体当前的状态,而是过去的光线,传递到眼睛时的景象。

光速约为300000km/s,从地球上来看,光线的传递几乎不需要时间,我们观察到的物体基本都是实时状态,但是在宇宙尺度中,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过去的景观。太阳光从太阳表面传递到地球,大约需要8分20秒,因此我们看到的太阳,其实是8分钟前的太阳。如果太阳突然熄灭,地球需要8分钟后才会变暗。

那么我们用肉眼,可以穿越多少时间,观察到多久之前的景象呢?

人造卫星——2毫秒之前的光:

随着地球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数量越来越多,我们在环境较暗的郊区,有机会看到发光的人造卫星穿过星空,人造卫星距离地球表面比较近,光线传递大约只需要2毫秒,因此我们看到的只是2毫秒前的“卫星残影”。

天王星——2小时40分钟之前的光:

目前八大行星中,天王星距离太阳最远,天王星反射太阳的光线,需要2小时40分钟后才能到达地球。

天王星用肉眼比较难观测,但无论用什么设备观察天王星,看到的景色都是2小时40分钟前的天王星。无论是光线还是无线电信号,从地球到天王星的单程时间就需要将近3小时,这也说明无线电通信并不适合长距离传递。

人类想要征服太阳系,就需要在太阳系中建立多个信号基地,通过缩短距离,确保信号高效传递。

半人马座α——4年之前的光:

半人马座α系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这颗恒星的光,需要4年时间才能到达地球。

逆向思维一下,如果我们现在瞬移到半人马座α系统中,就可以看到2017年的地球景象,很像是时空穿越。

这些景象只是在宇宙中不断移动的光,我们只能进行观察,无法干涉过去的事情,因此我们观察到的也非常真实,就像是窥探地球过去的记忆。

老人星——310年之前的光:

船底座α星,是地球夜空中第二亮的恒星,亮度仅次于天狼星,在中国被称为老人星或寿星,中国古代认为这颗恒星象征着长寿。

这颗恒星的光,需要310年才能到达地球,我们看到的老人星,其实是310年前的模样,而老人星看到的地球,正在进行工业革命。

宇宙就像是一块巨大的时间地图,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用光线记录的历史,而地球的历史,也在不断传递给宇宙的其他星球。

伽玛射线爆——肉眼可以看到的75亿年前的光:

在2008年,牧夫座的伽玛射线爆传递到地球,然而此次伽玛射线爆非常强烈,产生了肉眼可见的光亮,并且持续了约半分钟时间。

科学家在对此次伽玛射线爆进行追踪溯源时,发现该发生在距离75亿光年的牧夫座,我们看到的光线,也是75亿年前的光,甚至比地球诞生还要早30亿年。

虽然我们没有赶上牧夫座的伽玛射线爆,但是我们却可以观察到该,这就是宇宙的超常规尺度,地球科学家也得益于此,才能观察到宇宙早期的种种现象!

宇宙的交流,需要超越光速:

虽然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但人类的寿命有限,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宇宙间的移动和交流,就必须要超越光速。

如果未来人类科技可以到达接近光速的速度,还需要面临相对论的相对时间效应——光速移动的旅行者,时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旅行者在宇宙遨游几乎不耗费时间,但地球的相对时间依旧是正常流逝,当旅行者回到地球,地球可能已经度过了数百万年,没有人会记得旅行者。

相对论并不支持存在质量的物体超越光速,但是相对论的时空理论,证明了空间可以扭曲、压缩,虫洞理论以及翘曲驱动器理论,就是利用了空间的扭曲、压缩,创造出更高维度的“空间捷径”,进而实现空间跳跃。

爱因斯坦的虫洞理论,可以节约加速所需的巨大能量,并且能够规避相对时间的变化,虽然目前没有发现任何人造或天然的虫洞,但虫洞理论或许是人类超越光速的可行途径!

太阳光对于我们人类的作用是什么?

在自然界中,光的本质就是电磁波,人类能看见的可见光只是电磁波中极小的一部分波段,现实中颜色本不存在,它只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只存在于意识当中。

光学

人类对光的研究有很长的历史,第一个认知突破来自于牛顿,牛顿首先发现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为七种颜色,开启了现代光学研究之路。

在1800年,英国科学家威廉?赫歇尔在研究不同颜色光的性质时,意外地发现红光外侧还存在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光,也就是红外线;1864年,麦克斯韦建立电磁学理论,从理论上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认为可见光就是电磁波的一部分,只是频率和波长的不同而已。

于是不同颜色的光,对应着电磁波中的不同波长,可见光波长范围在380nm~760nm之间,波长由长到短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颜色感知

生物要想看到颜色,就需要对电磁波有感知能力,于是生物进化出了重要的器官?眼睛,外界光线经过折射后投影到视网膜上。

人类视网膜上有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其中视杆细胞对光的强度很灵敏,对颜色不灵敏;而视锥细胞又有三种,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灵敏;当视觉细胞接受到外界光源的刺激时,就会把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根据不同细胞的刺况分析出看到物体的信息。

人类的三种视锥细胞,对不同波长的光有着不同的灵敏度,当然也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在紫光附近基本上只有蓝视锥细胞能微弱感知,这也是大部分人对紫光不太敏感的原因。

从光的本质上说,电磁波本没有颜色这个属性,只有波长和频率之分,只是人类大脑处理视锥细胞接收到的信息时,把不同的波长信号进行划分,从而得到七种基本颜色,可以说?颜色?只是人类思维活动的产物。

视觉缺陷

明白了人类对颜色的感知原理后,我们就能解释一些特殊情况,比如有些人可能存在色盲或者色弱,那是因为在他们的视网膜中,某种视锥细胞感光过于灵敏、或者感光不足、甚至是无法感光。

比如红绿视觉缺陷属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占我国男性人口的8%,女性占0.5%,对于红绿色弱者,他们的红视锥细胞和绿视锥细胞对光的感知就存在异常,使得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存在偏差,无法得到准确的颜色信息,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准确颜色信息,也只是基于绝大部分人的颜色认知制定的标准。

对于红色盲来说,他们的红视锥细胞完全丧失感知功能,艾伯菌认识一位朋友,这位朋友就属于红色盲,在他眼里红色就是黑色,他甚至无法准确读出红色对联上的黑字。

未知颜色

对于不同的生物,甚至连视觉细胞也存在不同,很多哺乳动物只有两种视锥细胞,比如狗就只有两种视锥细胞,对人类来说狗就是色盲。

很多鸟类拥有四种视锥细胞,对它们来说,看到的色彩比人类丰富很多,蜜蜂和蝴蝶的视锥细胞,甚至可以看到紫外线,而大家喜欢吃的皮皮虾,竟然拥有多达16种视锥细胞,人类很难想象在皮皮虾眼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这些动物看到的色彩远比人类丰富,本质上光是电磁波,虽然某些动物能看到人类看不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但是颜色对应的就是波长,超出可见光的波长对人类来说就是一个波长数字而已,在人类的认知里面并没有对应的颜色,所以不能说是人类未发现的颜色。

实际当中,视杆细胞对光强的感知信号,还会融入颜色信息当中,但是这个信息并不反映光的颜色,比如在夜间时,视杆细胞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我们设一个人,他从小就在没有红色的屋子里生活,而且他的红视锥细胞没有退化的话,直到某一天他走出房间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一定会觉得非常惊讶。

实际上,美国科学家就发明了一种?色盲眼镜?,这种眼镜可以让部分视觉异常的人,看到以前他从未看到过的颜色,比如一位名叫Jim的男子,从小无法分辨红色和绿色,在他眼里世界就是橘**的,色盲眼镜过滤掉那些让大脑产生误判的光,让大脑能准确读出物体的颜色信息;但是色盲眼镜并非万能的,本质上应该叫色弱眼镜,只能针对部分色弱以及部分颜色起校正作用。

要从根本上治疗视觉缺陷,也许只能依靠基因研究,若人类能纠正X染色体上的视觉基因缺陷,就能让这个家族的人从根本上摆脱视觉缺陷。

光是什么,人类是如何解释光的,为什么眼睛可以看到光呢

太阳光是我们人类,也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因为太阳光能杀灭很多的有害细菌、可以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线进行光合作用、地球上动物机体的新陈代谢也一样离不开太阳光的照射。除了这些,太阳光对于我们其实还有很多用途,比如:在21世纪将被广泛利用的新能源——太阳能,它就是一种取自太阳,清洁、高效、永不衰竭的新型能源。

光是什么

可以激发视网膜产生视觉能力之辐射能;电磁波之可见光谱范围为380~770nm(10-9m)

光分为人造光和自然光。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客观世界中斑驳陆离、瞬息万变的景象,是因为眼睛接收物体发射、反射或散射的光。光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光源:能自身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光源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冷光源:指发光不发热(或发很低温度的热)。如萤火虫等;

热光源:指发光发热(必须是发高温度的热)。如太阳等;

严格地说,光是人类眼睛所能观察到的一种辐射。有实验证明光就是电磁辐射,这部分电磁波的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间。波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称“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测这种发光物体的存在。所以在光学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红外线和紫外线领域,甚至X射线均被认为是光,而可见光的光谱只是电磁光谱中的一部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可把光看作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也可把光看成是一个粒子,即光量子,简称光子。

光速取代了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铂制米原器被选作定义“米”的标准,并且约定光速严格等于299,792,458米/秒,此数值与当时的米的定义和秒的定义一致。后来,随着实验精度的不断提高,光速的数值有所改变,米被定义为1/299,792,458秒内光通过的路程。

光是地球生命的来源之一。

光是人类生活的依据。光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光是信息的理想载体或传播媒质。

据统计,人类感官收到外部世界的总信息中,至少90%以上通过眼睛……

光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电磁波,覆盖着电磁频谱一个相当宽(从X射线到远红外)的范围,只是波长比普通无线电波更短。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的一部分。

当一束光投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等现象。

光线在均匀同等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波,包括红外线,它们的波长比微波更短,频率更高,因此,从电通信中的微波通信向光通信方向发展,是一种自然的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普通光:一般情况下,光由许多光子组成,在荧光(普通的太阳光、灯光、烛光等)中,光子与光子之间,毫无关联,即波长不一样、相位不一样,偏振方向不一样、传播方向不一样,就象是一支无组织、无纪律的光子部队,各光子都是散兵游勇,不能做到行动一致。

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位于法线两边,且光路可逆行。

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会产生折射。如果射入的介质密度大于原本光线所在介质密度,则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反之,若小于,则入射角大于折射角。但入射角为0,则无论如何,折射角为零,不产生折射。但光折射还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产生,理论上可以从一个方向射入不产生折射,但因为分不清界线且一般分好几个层次又不是平面,故无论如何看都会产生折射。如从在岸上看平静的湖水的底部属于第一种折射,但看见海市蜃楼属于第二种折射。凸透镜凹透镜这两种常见镜片所产生效果就是因为第一种折射。

激光——光学的新天地

激光光束中,所有光子都是相互关联的,即它们的频率(或波长)一致、相位一致、偏振方向一致、传播方向一致。激光就好像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光子部队,行动一致,因而有着极强的战斗力。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事情激光能做,而阳光、灯光、烛光不能做的主要原因。

人类利用光能做些什么

概述

光是人类眼睛可以看见的一种电磁波,也称可见光谱。在科学上的定义,光是指所有的电磁波谱。光是由光子为基本粒子组成,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称为波粒二象性。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对于可见光的范围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一般人的眼睛所能接受的光的波长在400-700毫米之间。人们看到的光来自于太阳或借助于产生光的设备,包括白炽灯泡、荧光灯管、激光器、萤火虫等。

世界上的黑光

世界上有黑色的光吗?这个问题很奇怪,如果你去问任何一个物理老师,可以得到这样的回答:“黑色仅是物体吸收所有光线后,人眼得不到光的信息而产生的。” 黑色是物体吸收所有的可见光所表现出来的颜色,所谓的“黑光”,其实就是物体反射光弱。人的眼睛能看见的光波波长为760nm~390nm,从波长较长到波长较短,依次为红、橙、黄、绿、蓝、靛、紫,如果我们看见的光都是单一波长的光,那么它一定是以上颜色中的一种。

如果我们同时看到了来自同一个点的两种以上不同波长的光(特别注意,要同一个点发出的两种以上的光才行),我们的眼睛或神经系统就会感觉看到了另外的颜色,例如同时看到红色和绿色,我们就认为那是**,如果同时看到红色和蓝色,我们会感觉看到了紫色,如果同时看到绿色和蓝色,则感觉看到青色,如果同时看到红色和**,则感觉看到橙色。如果我们同时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则我们的感觉就是白色。如果同时看到前面所说的七种颜色,也会感觉看到白色。如果7种颜色都有,但是红色、橙色、**部分的亮度更亮一些,则我们看到的是暖白色,而如果青色、兰色、紫色部分亮一些,则看到的是冷白色。如果我们什么光都没看到,则我们感觉那是黑色。但是真正什么光也没有的场合,除了漆黑的夜晚或黑屋子里以外都是很少的,那么我们还会在什么场合下看到黑色呢?当我们看到一个物体,从它发出的光(包括它自己发出的或反射的)很微弱,比周围物体发出的都微弱,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东西比较黑;那么为什么还会有东西又黑又亮呢?这涉及到物体的微观结构。当一个物体本身是黑色(反光能力比较弱),但是它的表面很光滑,光线在上面会发生镜面反射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它很亮,因为虽然它反光很弱,但是它的反光集中到一个方向,当我们正好在那个方向看它时,就会觉得它很白很亮,但是这只是它的一个小块区域的光反射到我们眼睛,而反射光没有进入我们眼睛的区域,它又是黑的,于是我们对这个物体的总体感觉是黑又亮。如果一个物体由很多细微颗粒组成,其中一些是白色,另外一些是黑色,那么我们看见这个物体就是灰色。如果其中一些是红色,另外一些是黑色,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这个物体是酱红色。还有一些物体是透明的,如果它对各种不同的光有着相近的透过及反射能力,则我们说这个透明物体为无色。总之,颜色是宏观物质所固有的属性,所有的宏观物质都有这种属性,如果物质反射或投射的光正好是可见光,我们可能会发现它是白色或彩色,但是如果它什么光都不反射,或者只反射可见光波段以外的波长,则这个物体在我们看来就是黑色的。

[编辑本段]光的科学解释

光是一种人类眼睛可以见的电磁波(可见光谱)。在科学上的定义,光有时候是指所有的电磁波谱。光是由一种称为光子的基本粒子组成。具有粒子性与波动性,或称为波粒二象性[1]。光可以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

光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精确点就是c=2992458m/s),光从太阳到地球只需八分钟。

极光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可见光只是整个电磁波谱的一部分。电磁波之可见光谱范围大约为390~760nm(0.00000001),

光分为人造光和自然光。

光源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冷光源:指发光不发热(或发很低温度的热)。如萤火虫等;

热光源:指发光发热(必须是发高温度的热)。如太阳等;

有实验证明光就是电磁辐射,这部分电磁波的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之间。波长在0.77微米以上到1000微米左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线”。在0.39微米以下到0.04微米左右的称“紫外线”。红外线和紫外线不能引起视觉,但可以用光学仪器或摄影方法去量度和探测这种发光物体的存在。所以在光学中光的概念也可以延伸到红外线和紫外线领域,甚至X射线均被认为是光,而可见光的光谱只是电磁光谱中的一部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既可把光看作是一种频率很高的电磁波,也可把光看成是一个粒子,即光量子,简称光子。

光速取代了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的铂制米原器被选作定义“米”的标准,并且约定光速严格等于299,792,458米/秒,此数值与当时的米的定义和秒的定义一致。后来,随着实验精度的不断提高,光速的数值有所改变,米被定义为1/299,792,458秒内光通过的路程,光速用“c”来表示。

光是地球生命的来源之一。光是人类生活的依据。光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工具。光是信息的理想载体或传播媒质。

据统计,人类感官收到外部世界的总信息中,至少90%以上通过眼睛……

当一束光投射到物体上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干涉以及衍射等现象。

光线在均匀同等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波,包括红外线,它们的波长比微波更短,频率更高,因此,从电通信中的微波通信向光通信方向发展,是一种自然的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普通光:一般情况下,光由许多光子组成,在荧光(普通的太阳光、灯光、烛光等)中,光子与光子之间,毫无关联,即波长不一样、相位不一样,偏振方向不一样、传播方向不一样,就象是一支无组织、无纪律的光子部队,各光子都是散兵游勇,不能做到行动一致。

光反射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同一平面,位于法线两边,且光路可逆行。

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会产生折射。如果射入的介质密度大于原本光线所在介质密度,则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反之,若小于,则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但入射角为0,则无论如何,折射角为零,不产生折射。但光折射还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产生,理论上可以从一个方向射入不产生折射,但因为分不清界线且一般分好几个层次又不是平面,故无论如何看都会产生折射。如从在岸上看平静的湖水的底部属于第一种折射,但看见海市蜃楼属于第二种折射。凸透镜凹透镜这两种常见镜片所产生效果就是因为第一种折射。

激光——光学的新天地

激光光束中,所有光子都是相互关联的,即它们的频率(或波长)一致、相位一致、偏振方向一致、传播方向一致。激光就好像是一支纪律严明的光子部队,行动一致,因而有着极强的战斗力。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事情激光能做,而阳光、灯光、烛光不能做的主要原因。

光的种类

光源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热效应产生的光,太阳光就是很好的例子,此外蜡烛等物品也都一样,此类光随着温度的变化会改变颜色。

第二种是原子发光,荧光灯灯管内壁涂抹的荧光物质被电磁波能量激发而产生光,此外霓虹灯的原理也是一样。原子发光具有独自的基本色彩,所以彩色拍摄时我们需要进行相应的补正。

第三种是synchrotron发光,同时携带有强大的能量,原子炉发的光就是这种,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接触到这种光的机会,所以记住前两种就足够了。

光的色散

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牛顿在1666年最先利用三棱镜观察到光的色散,把白光分解为彩色光带(光谱).色散现象说明光在媒质中的速度(或折射率n=c/v)随光的频率而变.光的色散可以用三棱镜,衍射光栅,干涉仪等来实现.

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色光组成的叫做复色光。红、橙、黄、绿等色光叫做单色光。

色散: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色散可以利用棱镜或光栅等作为“色散系统”的仪器来实现。复色光进入棱镜后,由于它对各种频率的光具有不同折射率,各种色光的传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离开棱镜时就各自分散,形成光谱。

dispersion of light

介质折射率随光波频率或真空中的波长而变的现象。当复色光在介质界面上折射时,介质对不同波长的光有不同的折射率,各色光因折射角不同而彼此分离。1672年,牛顿利用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成彩色光带,这是人们首次作的色散实验。通常用介质的折射率n或色散率dn/dλ与波长λ的关系来描述色散规律。任何介质的色散均可分正常色散和反常色散两种。

复色光分解为单色光而形成光谱的现象.让一束白光射到玻璃棱镜上,光线经过棱镜折射以后就在另一侧面的白纸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其颜色的排列是靠近棱镜顶角端是红色,靠近底边的一端是紫色,中间依次是橙黄绿蓝靛,这样的光带叫光谱.光谱中每一种色光不能再分解出其他色光,称它为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自然界中的太阳光、白炽电灯和日光灯发出的光都是复色光.在光照到物体上时,一部分光被物体反射,一部分光被物体吸收。如果物体是透明的,还有一部分透过物体。不同物体,对不同颜色的反射、吸收和透过的情况不同,因此呈现不同的色彩。

光的实质:原子核外电子得到能量 跃迁到更高的轨道上 这个轨道不稳定 还要跃迁回来 跃迁回来释放出的就是一个光子 就是以光的形式向外发出能量 跃迁的能级不同 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同 光子的波长就不同 光的颜色就不一样了

光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必需研究的问题。当今物理学院就已经又达到了一个瓶颈,即相对论与量子论的冲突,光的本质是基本微粒还是行声音一样的波(若是波又在什么介质中传播)对未来研究具有指导性作用。

[编辑本段]光的应用

能源(清洁能源)、电子(电脑、电视、投影仪等)、通信(光纤)、医疗保健(伽马刀、B超仪、光波房[2]、光波发汗房[3]、X光机)等。

[编辑本段]光的研究历史

光学和力学一样,在古希腊时代就受到注意,光的反射定律早在欧几里得时代已经闻名,但在自然科学与宗教分离开之前,人类对于光的本质的理解几乎再没有进步,只是停留在对光的传播、运用等形式上的理解层面。

( 另,历史告诉我们,古中国早在战国初期,墨学创始人墨子便发现了光的反射定律,建立了中国的光学体系。)

十七世纪,对这个问题已经开始存在“波动学说”和“粒子学说”两种声音: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1690年出版的《光论》一书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推导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圆满的解释了光速在光密介质中减小的原因,同时还解释了光进入冰时所产生的双折射现象;而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则坚持光的微粒说,在1704年出版的《光学》一书中他提出,发光物体发射出以直线运动的微粒子,微粒子流冲击视网膜就引起视觉,这也能解释光的折射与反射,甚至经过修改也能解释格里马尔迪发现的“衍射”现象。

十九世纪,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引入位移电流的概念,建立了是电磁学的基本方程,创立了光的电磁学说,通过证明电微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等于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从而推导出光和电磁波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光是一定波长的电磁波。

二十世纪,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相继建立,物理学由经典物理进入了现代物理学。1905年美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效应,认为紫外线在照射物体表面时,会将能量传给表面电子,使之摆脱原子核的束缚,从表面释放出来,因此爱因斯坦将光解释成为一种能量的集合——光子。1925年,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又提出所有物质都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即认为所以的物体都既是波又是粒子,随后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等数位科学家建立了量子物理学说,将人类对物质属性的理解完全展拓了。

综上所述,光的本质应该认为是“光子”,它具有波粒二相性。但这里的波的含义并不是如声波、水波那样的机械波,而是一种统计意义上的波,也就是说大量光子的行为所体现的波的性质。同时光具有动态质量,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算出其质量。

[编辑本段]光的辞典解释和释义

guāng

光 light;ray;honor;merely;naked;scenery;smooth;

光guāng

〈名〉

超光速

超光速(faster-than-light, FTL或称superluminality)会成为一个讨论题目,源自于相对论中对于局域物体不可超过真空中光速c的推论限制,光速成为许多场合下速率的上限值。在此之前的牛顿力学并未对超光速的速度作出限制。而在相对论中,运动速度和物体的其它性质,如质量甚至它所在参考系的时间流逝等,密切相关,速度低于(真空中)光速的物体如果要加速达到光速,其质量会增长到无穷大因而需要无穷大的能量,而且它所感受到的时间流逝甚至会停止(如果超过光速则会出现“时间倒流”),所以理论上来说达到或超过光速是不可能的(至于光子,那是因为它们永远处于光速,而不是从低于光速增加到光速)。但也因此使得物理学家(以及普通大众)对于一些“看似”超光速的物理现象特别感兴趣。

经现在研究表明已有超光速速度——某些恒星爆炸抛射碎片,其碎片运动速度已超过光速,因此速度不固定有快有慢

学术界仍称光速为最快速度。

1、照明,直接作用。

2、通讯,如光在光纤中传递信息。

3、转化为热能。

4、转化为电能,如太阳能电池板。

5、动力能,光帆,用于宇宙长期的飞行,光有光压,虽然小,但在太空重力几乎为零的条件下,即使是微弱的光压,也可以产生动力,调整光帆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光压,从而实现调节方向,得到推动力等功能。这是现代正在研究的。

6、激光测距,如地月距离,就是用激光照射到月球又接受返回的激光,通过简单的计算就能得到。

7、影像,配合其它技术,可以用于成像作用。在此除普通的平面、激光立体影像外,还包括全息影像,以及光艺术创作(如 光蚀雕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