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热门歌曲 热门歌曲
潮州潮剧_潮州潮剧团
ysladmin 2024-05-07 人已围观
简介潮州潮剧_潮州潮剧团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潮州潮剧”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1.潮剧最好听的选段2.潮州潮
好久不见了,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一下关于“潮州潮剧”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不太熟悉,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准备的,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其中的奥秘吧。
1.潮剧最好听的选段
2.潮州潮剧的介绍
3.潮剧有什么特点
4.潮剧的由来?
5.潮剧京城会原唱
6.潮州戏潮剧是什么年代就有的
潮剧最好听的选段
潮剧最好听的选段:《东吴郡主》、《刘希必金钗记》、《陈三五娘荔镜记》。1、《东吴郡主》是一部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推动潮剧艺术的继承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而倾注全力、精心推出的佳作。由广东潮剧院著名编剧范莎侠根据《三国演义》中孙尚香与刘备之间的爱情故事进行新的艺术创作,是一部源于传统又有别于传统的新编历史故事剧。
2、《刘希必金钗记》明徐渭《南词叙录》的“宋元旧篇”中列有《刘文龙菱花镜》一目,剧本已佚。在《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中,遗存“元传奇”《刘文龙》残曲,内容与《刘希必金钗记》基本相同,说明《刘希必金钗记》是据元代南戏《刘文龙菱花镜》改编的。
3、《陈三五娘荔镜记》是古老的民间传说,属于中国明代传奇作品,出于中国闽南地区的福建泉州(陈三)和广东潮州(五娘)一带,作者已失佚,主要为曲牌(剧本)型式,用戏剧来表演,广泛流传于福建闽南,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闽南语系地区。
潮剧的介绍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泉潮雅调、白字戏,闽南语系剧种之一。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部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漳州南部用闽南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潮剧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潮州潮剧的介绍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在丑生有突出表现的地方戏曲,在明朝开始形成后,流行于广东潮汕、闽南等地,并随潮州人传播到世界各地,是我国对外最有影响的地方戏剧之一。潮剧历史悠久,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属元明南戏的一支,时称为潮腔、潮调、泉潮雅调,为明代南戏五大声腔之一。
潮剧有什么特点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苏六娘》、《刘明珠》等精品剧目;传统折子戏《扫窗会》、《杨令婆辩十本》、《闹钗》汇聚了传统潮剧的精华,被誉为“百花潮中的三块宝石”。潮剧的由来?
潮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1、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3、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传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潮剧的著名编剧有谢吟,代表作有《秦凤兰》、《赵少卿》、《大义灭亲》等;还有吴师吾、林先玉、洪逊、陈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传世。著名艺人有李德意、蔡龙汉、洪妙等。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潮剧京城会原唱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汉族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得到重视,潮剧又得以复兴,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50到60年代的黄金年代,各地专业与业余的潮剧团发展到近200个,出现广受好评的第一代“五朵金花”。并先后2次进京演出,受到各方好评如潮。
: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阳麻沙出版的《荔镜记》剧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时,吸收南音的音乐曲调。它于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戏潮剧是什么年代就有的
潮剧《京城会》的原唱是林初发和张怡凰。歌词:
喜得今日身荣贵
金花下插纱帽上
簇簇桃花红
纷纷举子忙
七篇文贡册
一举名声香
下官吕蒙正
喜得到京得中榜首
曾命院子回乡
前往洛阳城南地界
迎接刘氏夫人
到来共享荣华
至今未到
院子打听
从命
报
所报何事
刘氏夫人驾到
知了
禀状元爷
刘氏夫人驾到
好好好好
门前起鼓
迎接刘氏夫人
从命
来门前起鼓
迎接刘氏夫人
夫人
相公
夫人
相公
夫人驾到
下官有失远迎
别勿见怪
好说了
恭喜相公贺喜相公
到京得中榜首
妾身可喜可贺
好说了
此乃夫人福庇
好说了
相公请将得中之事
说与妾身知道
如此
夫人听道
请道
金榜
挂名时
喜得身荣中高第
青云平步
这正是我手攀丹桂
鹤衣挂体
吐虹霓顿有凌云志
夫人请上受下官一礼
潮剧简介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漳州南部用闽南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潮剧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潮剧的特点
潮 剧 简 介
潮州戏。由南戏演变而来,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命名为潮剧。潮剧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种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其突出特点是 :优美抒情,潮汕味浓,有大批优秀剧目,独特表演艺术和著名演员,雅俗共赏,深受群众喜爱。
南戏,是南曲戏剧的泛称,除了宋元戏文,还包括元明以后衍生的传奇。
明代以“潮腔”、“潮调”冠名的潮剧,是在戏文、传奇共同作用下,融汇潮州的戏乐、民俗而后形成的地方剧种。潮剧不仅在艺术表现基本上脱胎于南戏,南戏的人文意蕴、思想内容、审美特质、运转流变的态势和取向,统称南戏精神,也一直为其吸收和传承。
有多部潮剧拍成**传遍国内海外。潮剧团也多次赴国内各地和海外演出。尤其是丑戏的表演艺术更是脍炙人口。
南 戏 精 神 之 正 视 现 实,褒 贬 善 恶
南戏,从戏文到传奇,前后几百年,得以风靡国中,衍传南北,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编演的剧目,多数取材于当时社会累不可收的人和事,表现的又多是关注百姓疾苦、惩恶扬善的主题,追求取向与人民大众的愿望和呼声保持一致。
南戏最早期剧目,许多通过表现“发迹变泰”、负心背义的寒门士子“富易交”、“贵易妻”,酿造人间悲剧,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新进权贵衣冠禽兽的行径和本质,隐性地鞭挞封建统治集团势力,由于符合大众的要求,所以才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
南戏戏文和传奇,许多剧目还从人伦关系的角度,表现佞臣酷吏弱肉强食、恶霸豪绅仗势横行和不断的战争给现实人生带来的苦难,揭示造就当时各种人间悲剧的真实缘由,对战争和社会黑暗进行无情揭露和谴责,同时通过表现婚姻家庭的悲欢离合,歌颂患难夫妻信守如一的高洁情操和传统美德,所以也才备受青睐而传承不辍。
南戏描写爱情的剧目,能够一代代活现于舞台,同样是因其内容对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封建道德、封建秩序具有反抗性、谴责性,对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逆浊世的青年男女的行为具有同情性、赞美性所使然。南戏这种精神,潮剧从最初移植上演戏文、传奇剧目开始,便逐步吸收,不断传承。潮剧剧目繁多,内容十分丰富,大凡男女恋情、国家兴亡、人间悲欢离合、历史沧桑变化,几乎都被涉及。
尽管受历史、社会诸因素的影响,有些存在内容混杂、格调不高的情况,但主流同样是以体现民族的传统和各时期的社会现实为特色,以“寓褒贬、别善恶、载治乱、知兴衰”和启示世人与时俱进、从善弃恶为主旨,所以受到观众普遍欢迎。
这对今后更好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精神,相信仍有很好的启发和帮助。
潮 剧 在 闽 南 之 传 入、流 行、发 展 概 况
南宋,闽南一带民问演戏已是蔚然成风。《云霄厅志》“朱子守漳实迹记”载,绍熙元年(1190)朱熹来守漳州,“末至之始,阖郡吏民得手所素,悚然望之如神明,俗之*荡于优戏者,在悉屏□奔遁”。
据庆元三年(1197)陈淳《上传寺丞论*戏书》所载,当时的戏剧活动已发展到“群不逞少年,遂结集浮浪无赖数十辈,共相倡率,号曰戏头……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戏……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广会观者……市廛近地,四门之外,亦争为之不顾忌”的炽热程度。
伴随宋室南渡,南外宗正司移置泉州而流入闽南的早期南戏--温州杂剧,及其在长期流行中形成的用闽南语化官话演唱的正字戏,在闽南更是源长流远,直至七十年前还有云霄县中柱“老三胜”和陈岱“万利”二个正字戏职业班社。
《广东省戏曲和曲艺》说,“正字戏……在闽南活动了多年,播下了种子,到了元末明初,才由闽南流入粤东”。曾受聘为潮州修志馆编纂的逍遥天,在《潮音戏的起源与沿革》一文中也认为,“正字戏乃接东山,诏安诸县而至。”
温州杂剧、正字戏在闽南的长期流行中,与民间土戏广泛结合,产生了闽南语系的泉、潮两大地方声腔和其他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诸如云霄的“七角戏”。“七角戏”,考其名称,当与早期南戏七种角色行当有密切相关。在本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前后,云霄犹有大坑的“可吉班”和马铺的“石鼓班”二个七角戏班社。
在正字戏孕育、影响下而产生的潮音戏,据1956年梅兰芳、欧阳予倩从日本拍回的《荔镜记》的书照,说明在明嘉靖丙寅年(1566)以前业已形成。按清吴颖《潮州府志》载,当时的潮音戏是“声歌轻婉,闽广参半”“皆习南音而操土风”。
因此,逍遥天《潮音戏的起源与沿革》认为“初期潮音戏的孕育环境,须包括福建南部在内,因此潮州的文化和闽南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可见从漳州以下的云霄、东山、诏安、平和至粤东潮州一带,同是潮剧的发源地
修于明嘉靖九年的《漳浦县志》(时云霄、东山皆属漳浦县)已有“中秋日各坊里祀土神,盖古秋报遗意。城市凡后土祠皆演传奇以娱神”。清乾隆十三年刊印的《官音汇解析义》对当时闽南的戏曲剧种,记载更为明确:“做正字唱官腔,做白字唱泉腔,做潮调唱潮腔……”。
清末至本世纪之三十年代闽南潮剧戏曲活动曾一度呈现非常兴盛之态势,当时,仅云霄县就有30多个班社,诏安也有10多个,比较著名的有云霄之锦秀春、怡正兴、诏安之永乐香、东山之赛天香、平和之三正芳,南靖之一枝花等。
四十年代,国民党政治日益腐败,日寇入侵,厦门、潮汕相继沦陷;抗战刚结束,内战又起。闽南一带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潮剧班社纷纷垮台,至1949年解放前夕,漳州地区仅存的潮剧班社不足10个。
解放后,潮剧获得了新生。漳属各县纷纷成立了戏曲改革筹备委员会,以原有的潮剧班社为基础,组建了云霄县潮剧团、诏安县潮剧团、东山县潮剧团、平和县潮剧团等县级专业剧团(诏安潮剧团曾一度更名为海燕潮剧团升格为地区级剧团),而全区城乡业余潮剧团则发展到近200个。
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十年浩劫中,各县潮剧团被撤销,业余潮剧团被禁办,闽南潮剧濒临灭绝境地。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闽南潮剧又一次获得新生。1979年各县相继恢复县潮剧团建制。业余潮剧团大部份恢复。闽南潮剧进入了新的恢复发展时期。
潮 剧 南 戏 精 神 之 构 造 特 色,扎 根 民 间
地方性、民间性都是南戏的根本特征。地方性首先指语言,宋元戏文发端于温州,初用温州方言演唱,故称“温州杂剧”。后流行至临安(今杭州)及浙闽一带,适应观众要求,改用“官话”演唱,但名曰“官话”,实仍保留温州土音,为“温浙戏文之调”。
至明初,南戏流行南方各地,由戏班用“官话”夹杂当地方言演唱,“音随地改”,又育化出用各地方言演唱的新剧种。
南戏各地方剧种在形成过程,还溶化不同地方的历史、地理、风尚,使内容取向、形式定势、审美构架等方面,既保留南曲戏剧的共同特征,又凸现与相应地域观众群体相皈依的个性风范,这些都组成剧种的地方特色。
民间性也是南戏的显著特点。早期,南戏在温州产生,温州民间的风情习俗、文化心理和通俗化艺术,都给它以滋养和影响。南戏演出,也一直与民间风俗胶着在一起,成为民间承古俗而风行的酬神祭祀演出的载体。
后南戏衍生的流派,分道扬镳,形成昆山腔和弋阳诸腔的对峙状态,昆山腔一度因追求雅而脱离大众,导致“曲高和寡”,逐步走向衰落,弋阳腔则继续“沿土俗”,走平民化路子,结果因其俗而受广大群众欢迎,获得蓬勃发展。
昆山腔和弋阳腔的不同取向和效果,更说明民间性是地方戏曲的生命根系。这些情形,潮剧亦然。最初南戏戏文、传奇在潮州传演,同样是采用“官话”,但“入乡随俗”,演唱过程也被渗进本地方言,渐渐出现“土风声调”。及至“潮腔”、“潮调”产生,更是大大推进语言、声腔的地方化,最终形成潮剧。
潮剧内容取向、表现形式也多溶入与潮州民系文化直接相关的历史、地理、人文,以及潮人世代相袭的注重生命、注重事功、注重现世生活的人生态度和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乐人为尚的审美趣味,从而形成清峭柔远、平易抒情的独特神韵。
潮剧的民间性特点同样十分突出,它一直以农村市井的庶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剧目除相当部分移植、改编自戏文和传奇外,自编的戏出许多都取材于当地民间传说和故事,或地方人物事迹,而且始终把普通大众的喜闻乐见放在心上。
潮剧的演出班社、演出活动也都呈民间特点。潮剧广场戏,从明代中叶开始就在潮州渐次繁兴,今天仍然成为城乡广场文化的重要载体。潮剧的地方性、民间性同样受南戏精神的直接影响,它承载的内涵和积累的经验,都将继续对潮剧今后的生存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潮剧历史传承与发展简述
潮剧的特点如下: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最终在唱腔、语言、音乐、表演、舞台和服饰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一、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二、语言。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但是在旧社会由于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深奥,未能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境界。
建国后有不少新人进入潮剧团,促使潮剧的文学品位不断提高。《苏六娘》是雅俗共赏的好例子。剧中渡伯是老丑,桃花是花旦,“过渡”这场戏的语言非常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苏六娘和郭继春都是有才学之人,作者设计他们的语言多为诗词和民歌的融合,近于“本色”。
三、音乐。
潮剧伴奏音乐先后吸收民间锣鼓、古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特点。潮剧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
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唱词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缠绵,音乐多用重六、活五调,善于表现低沉气氛及悲怨情绪;小锣戏的剧目多是生活小戏,生活气息浓厚,音乐多用轻六、反线调;苏锣戏气氛庄严、热烈,剧目多为公堂诉讼、征战打斗戏。
四、表演。
潮剧圈内人说起潮剧表演特色时,最常听见的有三种:一是“三小”说(潮剧较有特色的是小生、小旦、小丑);二是“细腻”说;三是“避硬就软”说(长于才子佳人,短于帝王将相或回避以男主角为主的戏)。
潮剧是以行当的唱、念、做、打为表现手段,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譬如扇子功、项衫丑、踢鞋丑,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更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相比于很多剧种的低迷,潮汕潮剧还算是发展不错的,最起码在潮剧分布的地区,还有不少人乐于听潮剧的,就像人们会在红白喜事、宗族祭祀上面,邀请一些潮剧团过来演出。
潮剧又叫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曲、潮州白字等名称,主要分布在广东东部、福建南部、台湾、香港等一些潮州话流行地区,是广东省仅次于粤剧的第二个地方剧。
潮剧在国外也有流传,很多从广东去东南亚、美洲、澳洲、欧洲等华侨区也都有潮剧的分布。是一个极其受潮州话片区民众喜欢的剧种,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是宋元南戏传入广东后,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逐渐演变而成的,距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当地少数民族众多,主要是在庙会上演出,是当地民俗的一个文化特色。
潮剧的传承状况,可谓是几经波折。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全国各个地方戏兴起,潮剧也不例外,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剧目及戏曲人才。但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潮剧艺术遭到破坏,原有的班社几乎都解散了。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得到重视,潮剧又得意重振,原先的班社人员,又重新组起剧团,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潮剧的黄金时期,各地专业与非专业的剧团,达到两百多个。
那时候潮剧团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艺人演员,比如潮剧第一代“五朵金花”,分别是姚璇秋、范泽华、萧南英、吴丽君、陈丽华这五人,她们当时两次带着潮剧进北京表演,大大的提升了潮剧在戏曲界的地位。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末,由于历史原因,潮剧遭到重创,原有的两百多个剧团又纷纷解散,使潮剧文化的传承瞬间瓦解,近二十年的努力全部都白费了。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潮剧又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开始发展,由于潮州地区的戏曲底蕴浓厚,潮剧又开启了黄金时期,出现了第二代“五朵金花”,分别是吴玲儿、蔡明晖、孙少华、郑小霞、吴楚珊这五人,她们使得潮剧迅速的发展。
但是这种状况只维持了十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由于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制约,潮剧又开始走向衰落,并且直接从黄金时代衰落到了末法时代,甚至有些濒临灭绝的危险。
近几年来,当地政府也开始重视潮剧艺术的发展,潮剧现在已经慢慢的“活了”过来,虽然比不上前两次的黄金时代,但是也比前些年强了不少。不过现在潮剧面对最大的问题,也是戏曲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让年轻人喜欢并且爱上戏曲文化。
不知道几经波折都屹然不倒的潮剧,能否打破这个现状呢?
好了,今天关于“潮州潮剧”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潮州潮剧”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